(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7日電)教育部今天公布高教創新轉型方案,對於私校退場後的資產處理,並無太多著墨。私校經營者期待的「誘因」仍不明顯,也無法緩解外界對校產不當運用的擔憂。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今天公布「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」,列出3大重點,包括確保學生受教權、提升教學品質、以及將現有資源作更有效率的利用。並具體提出將整併公立大專8至12校,調整私立大專20至40校,招生總量在112學年度打6折。 眼看少子女化的「105大限」在即,私校退場轉型卻相對牛步,主因就是牽涉到校產、校地移轉的敏感議題,究竟該全數「歸公」,還是政府適度「讓利」,社會上一直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在拉鋸。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曾拋出3到4成土地回饋政府,遭到輿論嚴厲批判,包括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等教育團體,都認為私校接受政府長期補助、享受貸款優惠,應屬公共資產範疇,不該落入私人口袋。 教育部今天提出4個可能的轉型類型,包括老人照護、兒少照護、職業訓練、社會住宅等,被教育界認為缺乏新意。 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葛自祥說,沒有任何企業家會心甘情願把全部資產捐出來,政府應該找出折衷的方式,提供一些小的「誘因」,做好防弊的配套措施,才能讓學校儘速轉型。 葛自祥表示,私校轉型最大的困境是「地點」,並不是每個學校都在市區,適合變成職訓機構、養老院,即便是變成社會住宅,也牽涉到「房東」由誰擔任。他認為,政策如果能理性地突破、誘導,不管是20校還是40校退場,都只是時間的問題。 高教工會秘書長陳政亮表示,私校退場涉及學生的受教權、教職員的工作權,以及私校剩餘資產的處分,其中又以最後一項最為關鍵,教育部目前仍不敢碰觸。 陳政亮以中信金集團接手興國管理學院為例,教師全部遭到資遣,許多學生又被迫轉校,造成不好的後果。他擔心政府「不碰」的結果,反而是放任更多財團吃掉資源。1040327
- Apr 12 Sun 2015 03:16
購屋 購屋
close
貸款專家幫你解決貸款問題^_^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